登录|网站导航
首页公司简介车型库产品供应公司动态联系我们


扫一扫进入移动商铺

公司动态

从“无人码头”看中国智慧解锁世界“新玩法”!

时间:2017/12/20 浏览量:3836

出生于长江边上的城市,记忆中的码头,是一副嘈杂喧闹的样子,码头搬运工人穿梭于船舶与堆场之间,用一双肩膀带动货物流转。时光流转,现代化的码头虽然和记忆中的样子有了天壤之别,但依然少不了忙碌的操作工、林立的烟囱和冒起的浓烟。

所以,当走进洋山港四期,看到眼前这个全球吞吐量最大的码头,不仅没有来回穿梭的集卡,没有尾气排放,甚至,连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第一反应竟然是,“我是不是来错了地方”?

洋山港四期

红色的桥吊、船吊、轨道吊依次排开,巨擘擎天,矗立在茫茫雾海中。轨道吊伸出长臂,准确地锁住集装箱,沿着轨道进入内场,AGV(无人车)早已等在那里,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被迅速拖向指定堆场,一直到放在卡车上。整个过程安静有序,让人感觉既魔幻又震撼。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码头革命”。说是革命,一点也不夸张。下面给大家举几个洋山港四期工程在技术和应用上的革命性和前所未有的关键点。

首先,洋山港四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谈到自动化码头,其实并不新鲜,全球范围内的几大著名的口岸码头,如意大利VADO码头、美国长滩LBCT码头、荷兰鹿特丹港Euromax码头等,说的也是自动化,也实现了远程操控。但是这些码头虽然高度自动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无人化,岸桥上的司机室没有全部取消,中控室里仍然有司机操作。

洋山港AGV工作场景--纪录片《超级工程》片段

洋山港四期完全不同,说是全自动化,真的做到了码头上空无一人,堆场整齐停放的一排蓝色AGV就是码头上的“搬运工”,这些车跟中型卡车大小相近,但没有驾驶舱,完全由车顶上的天线通过埋在地下的61199根磁钉来感知位置。放眼全球,规模如此之大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投运是前所未有的,更何况,这些AGV车是纯国产,除了中国,世界上只有欧洲能生产。并且,这些小车不仅能够自己干活,还会自己“吃饭”,振华重工自主开发的自动化引导小车全换电系统,为亚洲首创。换一块电池只需要6分钟,可以保证24小时的工作续航。

其次,系统控制能力不仅全球领先,而且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洋山港四期包括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的全过程作业,全部通过16台桥吊、80台轨道吊以及AGV车实现智能化、无人化操作。这些设备就像人的手,要让手去完美达成工作任务,需要强有力的大脑和神经来完成系统的控制。一方面保障设备运行,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工作的流程和协同进行有效控制。

洋山港巨型桥吊

在过去,港口的生产操作系统都是从国外引进,但洋山港区四期码头运行的核心技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工程的装备、桥吊、轨道吊以及ECS设备控制系统由振华重工制造,TOS系统则是由上港集团自己研发。让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全自动码头,在纯粹的中国“大脑”和“神经”的指挥下高效工作。

最后是高效。传统的集装箱装卸操作属于高空危险作业,而在自动化码头,通过远程操作集装箱如同打网游一般,普通操作者就能轻松击败曾经的全国劳模,效率提高30%。正因如此,与洋山一、二、三期相比,四期码头海岸线虽然最短、占地最少,但其年吞吐能力超过前三期总数的一倍,为全球最高。

洋山港四期的投入使用,不仅完全改变了传统集装箱码头的“玩法”,在世界航运业普遍低迷的当下,也为行业提供了完善的低能耗、高效绿色的解决方案。港口无人操作的概念最初兴起于欧美国家,但欧美的自动化码头,不仅成本高,调试周期也非常长,甚至有些地方从建设到投产长达8年,但由振华重工主导的洋山港四期码头的调试周期只有1年多,效率远超他国。在智能化应用方面,中国并不是第一个践行者,但后来居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中国智造总能在参与全球竞速中打造一套属于自身的高效玩法。

洋山港码头

包括荷兰、美国、英国在内的传统海洋强国,之所以会选择中国的全自动化码头设备,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在理念层面的改变。码头建设是一个大体系集成工作,在过去,不同生产商的设备和技术用在同一座码头上,管理和维护难度往往非常大。在此背景之下,振华重工具备了系统集成、设备制造、设计施工、后期运维这样“全生命周期”的一套龙概念,深受用户的迎。

中国的制造商改变了传统的自动码头建设模式,用新的玩法,为这些港口提供类似于精装房的“交钥匙”服务,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和在产业链应用上的大胆创想,让中国挑战全球航运的巅峰成为可能,洋山港四期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港口建设由“建”造向“智”造的全面挺进。

航运业从模仿引进到创新引领的转变,也体现在包含能源和汽车制造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国自主创新的解决方案正在改变世界既有的看法和“玩法”。

比如在能源领域,在石油等传统能源已经被预见将被消耗殆尽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可替代资源。可燃冰是科学家们预测能替代石油而存在的绝佳能源。一方面,它很清洁,燃烧后除了天然气和水之外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另一方面,高能效。据央视报道,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可燃冰燃烧

既然这样,可燃冰为什么没有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开采呢?答案是,它也很任性。可燃冰非常的不稳定,在大海深处寒冷、黑暗的条件下,它能以冰一样的状态存在。但一旦在采样时,改变它的物理状态,很容易就使其融化。开采可燃冰对保压取芯装置的要求非常高,大规模开采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海底压力非常大,对采样机、钻机以及开采设备材料的耐压性、密封性以及传感器精密程度的要求都很高。

所以近年来,多个国家都在尝试可燃冰的试采,但除了在方法上欠缺之外,开采设备的能力局限也是成功者寥寥的重要原因。

中国可燃冰的试采成功一方面源于科学家们创新利用“降压法”,同时,是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一号”也为试采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设备支持。

“蓝鲸1号”首次试采可燃冰

在海上钻进平台的制造方面,中国起步也并不早。十年前,中国还完全没有自主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10年后,中集来福士累计交付36座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国际主流客户订单,后来居上的中国制造再一次打破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

汽车领域也是如此,传统汽车工业经历百年的发展,比拼的核心和关键点依然集中在包括发动机动力在内的传统制造领域。但是,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互联网和智能科技带来的汽车互联和自动驾驶,以及能源的清洁化,已经成为未来一百年汽车领域新的趋势。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要在传统领域与国际一流品牌比拼,难度可想而知。洞悉到电动、智能、网联等新的技术和模式创新,中国车企们除了在传统技术层面穷追不舍之外,还率先在上述新的领域作出探索,将汽车领域的赛道引领到智能化和网联化等领域。

吉利汽车智能语音系统

在欧洲以及美国的国际汽车巨头正因为排放门事件陷入“柴油节能”的负面舆论之中,难以自拔之时。中国的自主品牌们在电动车领域早有布局,包括吉利、长安、上汽在内的车企不仅率先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还着眼长远,在氢燃料、甲醇等终极清洁燃料领域作出探索。在智能网联领域,互联网和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已经在大街小巷奔跑。

吉利帝豪EV

新的玩法还不仅停留在传统的制造和技术层面,更是要全面革新人们的出行体验。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转变为环保、安全、高效的移动出行服务商,中国车企已经在努力践行,吉利推出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集合了新能源专车出行--曹操专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由的蓝租车提供)等服务,新趋势之下的新玩法,不仅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带来竞争对手对中国品牌的尊重和价值认同,不少跨国车企主动选择牵手中国品牌。定义未来出行生活的“玩法”,中国智慧变得愈发不可或缺。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电动汽车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VIP会员!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动汽车网 业务咨询:15658057296
电动汽车网(2014-2024)版权所有 本站网络实名:电动汽车网 手机站 m.cnev.cn
备案号:浙ICP备15032002号-1